美聯儲的現狀:降息與否?究竟如何應對美國經濟現狀?

美聯儲的現狀:降息與否?究竟如何應對美國經濟現狀?



一、我們如何理解Fed經濟的現狀?

我們先系統總結所有數字和事實:

  • 9 月,Fed 先把聯邦基金利率從 4.25–4.50% 降到 4.00–4.25%,為 2024 年 12 月後首次降息。

  • 10 月底再次降息 25bp,到 3.75–4.00%,為連續第二次降息,FOMC 10 票贊成、2 票反對,一個要 50bp、更鴿,一個要不動,更加鷹派。

  • 最新 CPI:9 月年增約 3.0%,比 8 月 2.9% 再上來,主要是特朗普加關稅拉高貨物價格。

  • Fed 點陣圖與外部機構預估:2025 全年大概還有 1–2 次降息空間,經濟成長從 Q2 的年化 3.8% 往 Q4 接近 1% 慢下來,失業率往 4.5% 靠攏。

翻成交易語言:

這不是慶祝式降息,是「景氣轉冷、通膨仍偏高」背景下的 風險對沖型降息
Fed 自己也講明,「12 月再降不是板上釘釘」。


二、為何這輪政府關門 & 經濟統計數據徹底”淪為黑洞“?

這輪政府關門,不是 2018–19 年那種半吊子關門,屬於演戲給市場看。

這次的美國政府關門是徹底來真的。

  • 2025/10/1 政府停擺,直到 11 月中才結束,長達 40+ 天,成為史上最長一次關門

  • 和 2018–19 不同,這次 統計機構直接被拔電源:勞工部的 BLS、Census、農業部等大部分統計全部停擺,十月的就業、零售、房市等數據全部延後或空白。

  • BLS 官方預案直接寫死:關門期間「不收集、不處理、不發布任何數據」。

重點是 CPI:

  • 9 月 CPI 本來 10/15 要發,被關門拖到 10/24,還是為了趕在 11/1 前讓社安署算 2026 COLA,被迫「緊急召回部分人」硬算出來。

  • 10 月 CPI 更慘:收樣本直接中斷,市場多篇報告已經開始討論「10 月 CPI 可能品質嚴重受損,甚至直接跳過」。

  • 白宮自己都放話說,10 月的就業與通膨數據「可能永遠不會發布」。



所以你說的 “CPI blackhole” 不是比喻,是真的時序黑洞

在一個本來就處在通膨 3%、成長下台階的敏感時點,官方核心數據缺一整塊。


三、這對 Fed 的反應函數是什麼級別的打擊?

Fed 平常的套路你很熟:

以通膨(CPI/PCE)+就業(NFP/失業率)為核心,外加金融條件、風險資產、信貸利差等調味,走「data-dependent」路線。

現在問題來了:
data-dependent 的前提叫 data exists。

1. 黑掉的是哪個區間的資訊?

  • 9 月數據:勉強發出來,但延後,而且收集可能受影響。

  • 10 月:BLS 被關機,核心數據收不到,之後就算發布,樣本缺失、調整方法都會超級髒。

  • 11 月:政府重啟後要先補 9–10 月 backlog,11 月自身數據又會因樣本與時間壓縮,品質打折。(雅虎財經)

對於 10/28–29 的那次 FOMC 會議,實際上 Fed 手上是:

  • 一份 延後的 9 月 CPI

  • 一堆 shutdown 前的舊就業數字;

  • ADP、Indeed、私營高頻數據,以及地區聯儲 Beige Book 的軟訊號。(衛報)

簡單翻譯:

他們在用「殘渣數據 + 私營替代品」拍板 25bp 降息,還要寫 forward guidance。

2. Fed 被迫改用什麼經濟指標替代?

在統計系統斷電時,Fed 典型會看:

  • 私營就業數據:ADP payroll、招聘網站職缺、初領失業金的週頻高頻。(纽约邮报)

  • 市場價格:名目/實質利率曲線、breakeven、TIPS、swap 率、金融條件指數。

  • 企業端信息:Beige Book、商業銀行貸款官調查、聯儲理事與地區主席到處「巡迴訪談」的 feedback。

  • 替代通膨指標:機票、餐飲、房租、卡消費、線上價格指數等高頻。

這些東西不是不能用,只是對央行來說,都屬於「輔助渠道」,不是法定官方 benchmark。

從 FOMC 的溝通角度,也會讓政策正當性變得更脆弱:
畢竟要在沒有官方 CPI 的情況下,向國會與市場解釋「為何降息/為何不降」。


四、宏觀大背景:這不是 2019,也不是 2020,而是更糟糕的經濟下行

把單純美國政府關門這一獨立事件撇開不看,如果我們單看 cycle 本身,宏觀經濟是這樣的:

  1. 經濟成長不斷下滑

    • JPM 等機構估 2025 年成長從年初的 2%+ 慢慢往 1.x% slip,部分是關稅、部分是高利率滯後效應。

    • Reuters 的經濟學家預期 Q4 成長接近1%,明年失業率略抬頭。

  2. 通膨卡在 3% 左右,不肯回 2

    • CPI 大概在 2.7–3.0% 區間,向下走到 2% 的路被關稅和成本推力卡住。

    • PCE 也還在 2% 上方,Fed 自己承認「inflation remains somewhat elevated」。

  3. 勞動市場從火熱轉成「數據黏著走弱」

    • 失業率往 4.3–4.5% 區間抬,ADP 等私營數據顯示 9 月已出現私營就業淨減少。

用交易員的行話來說就是:

這是「成長明顯減速+通膨卡在 3% 附近」的 爛泥型滯脹前夜,只是還沒正式進入衰退定義。

在這種背景下,Fed 本身就“左右為難”:

  • 降太慢,可能把經濟拖進不必要的衰退;

  • 降太快,通膨掉頭上去,錢荒完變物價再炸一次,聲望直接炸裂。

把關門與數據黑洞疊上去,就是把難度從「困難」升級成「盲拆雷」。


五、關門 & CPI 黑洞:對降息路徑的三種可能劇本

把這個事件放回到利率路徑上,等於問:
究竟這次 shutdown + data blackout,讓 2025–26 的 policy path 會變成什麼樣子?

1. Base case:慢速降息,Fed 「假裝看得到路」

市場現在的共識是:

  • 10 月已經連續第二次降 25bp 到 3.75–4.00%;

  • 12 月再降一次 25bp,落在 3.50–3.75%,總共今年 3 次降息;

  • 之後進入「數據修復 + 觀察期」,2026 可能再有 1–2 次視情況。

在這個劇本裡,shutdown 的效果是:

  • 短期放大不確定性:Fed 過程中口頭會更反覆強調「not on a pre-set course」、「highly dependent on incoming data」這種套話,因為他們心裡自己也知道數據是遺失的。

  • 實際路徑上反而更偏「保守推進」

    • 勞動市場的壓力已經出現,

    • 通膨回到 2% 的路看起來依然漫長,

    • 在沒有確鑿新數據前,「溫和往中性靠」是最不容易被罵的選擇。

交易上的翻譯:

OIS 曲線呈現「再降 1–2 次」的溫和斜率,Fed 用嘴巴 keep optionality,實際上邊走邊看。

2. Dovish tail:資料出來後證實經濟更爛 → 加速降息

這一支尾巴在於:
目前看不到的 10 月數據,也許非常難看。

  • ADP 已經印出 -32k 私營就業,這種東西通常不會單獨發瘋。(纽约邮报)

  • 消費者信心、企業招聘意向、信用卡拖欠率如果同步北上,那 shutdown 結束後補發的數據可能會給 Fed 一記「補刀」。

  • 如果 BLS 最後決定 10 月就業或 CPI 只發「殘缺版」甚至乾脆略過,那 Fed 未來半年在通膨路徑上會被迫更依賴市場價格(break-even)與高頻數據,一但這些也明顯往下,就會給他們「更大幅降息」的政治空間。(EBC Financial Group)

在這個 scenario 裡,你會看到的跡象是:

  • 失業率快速接近或突破 5%;

  • 企業裁員公告增加,特別是 cyclical sector;

  • Fed 講話從「不預設路徑」變成「保持經濟擴張」這種更強的 growth-bias 用語。

那條路,前端利率會再重價 50–75bp 降息,curve 明顯 steepen,風險資產先瘋狂歡呼,之後開始 price-in earnings recession。

3. Hawkish tail:官方通膨後補數據偏高 → Fed 被迫重回「暫停降息路徑」

這是比較陰暗的可能:

  • 假設 10 月、11 月的 CPI 後來補發出來,發現關稅+薪資壓力讓核心通膨又往 3.2–3.5% 走;

  • 而失業率還在 4 高頭徘徊、沒真正「崩」。

這時 Fed 面臨的畫面會是:

你剛剛已經連降兩次,通膨卻沒下來,然後你還想繼續降?

從 communication 和政治風險來看,這會讓他們在 2026 之前再降的門檻變高很多:
「除非真正出現 hard data recession,我們暫時停在 3.50–3.75% 觀察」。

市場對這尾巴敏感的地方在於:

  • inflation risk premium 會撐在曲線上;

  • long end 可能重新 price-in 更高的 term premium;

  • risk assets 會對「higher for longer 2.0」這種敘事極度不爽。


美國政府關門的真正爛攤子:不是那 40 天,而是之後的 2–3 季度經濟會有多難看。。


  1. 統計系統信任度盡失:

    • BLS、BEA 的數據在這次事件後,政治風向明顯介入,包含「已收集但不發布」的先例。

    • 未來每次數字出爐,市場都會多問一句:「這是完整數據?有沒有改口徑?有沒有政治 delay?」

  2. Fed 的 data-dependent 敘事 credibility 被侵蝕

    • 你說你看數據,但數據如果可以被政治手段暫停,那你實際上看的就是「殘缺統計 + 市場價格」。

    • 這會讓市場更依賴「自己蒐集的 alternative data」,也會加大政策解讀的噪音。

  3. 利率路徑波動更大

    • 當官方數據的頻率與品質本身變成變數,利率期貨與 OIS term structure 對每一份「修正後/延遲後」數據的敏感度會放大。

    • 這對善用波動的交易員是機會,對「只想享受穩定 carry」的人是死神。


收個尾: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。。

Fed 在這一局,是被迫在最長政府關門 + 通膨 3% + 勞動市場轉冷 + 官方數據黑洞的環境下,
用殘缺情報調整利率,試圖同時避免衰退和第二輪通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