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财政断裂遇上高利率:美国政府关门、美联储被动宽松与贸易战三重夹击

当财政断裂遇上高利率:美国政府关门、美联储被动宽松与贸易战三重夹击
当财政断裂遇上高利率:美国政府关门、美联储被动宽松与贸易战三重夹击


一、财政“关门”背后的结构性赤字

2025 年10 月,美国联邦政府再次陷入预算停摆。表面上是国会两党就拨款法案争吵不休,实质是财政结构已无法支撑高利率时代的债务扩张。

1.1 赤字规模与债务现实

国会预算办公室(CBO)估算,2025 财年赤字约 1.8 万亿美元,公共债务规模相当于 GDP 的 100 %以上,并预计在未来十年攀升至 156 %。这意味着,美国每新增 1 美元支出中约 30 美分被用于支付利息。

关门并不代表“财政崩溃”,却揭示出一种制度性错位:当国债利率在 4 %以上长期化,财政成本已与社会保障、医疗支出并列为三大刚性负担。财政部为维持资金流动,在7 月曾计划将现金余额维持在 8500 亿美元,但关门使发债节奏被迫推迟,短期票据利率一度冲上 5.3 %,反映流动性溢价急升。

1.2 数据黑洞与政策盲区

财政停摆的最直接后果不是公务员休假,而是数据消失。劳工统计局 (BLS) 与商务部 (BEA) 多项调查被迫暂停,消费者支出、就业、CPI 等关键数据出现“断档”。
这对货币当局而言近乎“失明”:失业率、核心通胀的实时信号无法获得,使得美联储的“数据依赖型政策”失去基准。

CBO 测算显示,若关门持续 6 周,直接经济损失 110 亿美元;若持续 8 周,则扩大至 140 亿美元,第四季度 GDP 下修 1–2 个百分点。这种结构性噪音会延迟货币政策反应,也削弱市场定价的确定性。

1.3 财政转向的边界

长期看,美国财政正从“反周期刺激”转为“被动防御”:
1. 通过财政部现金管理短期稳态,避免技术性违约;
2. 通过削减开支与削弱地方补贴维持债务可持续性;
3. 但同时必须继续大规模发债以覆盖利息与既有义务。

这意味着,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正在形成“内向冲突”:财政必须扩张,而货币仍维持紧。



二、美联储:在财政迷雾中被动宽松


2.1 降息25 bp与“可选性”口号

10 月 29 日,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目标区间下调至 3.75%–4.00%,同时宣布自 12 月起暂停资产负债表缩减。这构成“双松但有限”的组合:
• 利率层面放松,为信贷与房地产留出空间;
• 资产端停缩表,为国债市场提供缓冲;
• 但口头上强调“12 月不一定再降”,保留政策弹性。

鲍威尔在记者会上反复提到“数据不确定”“财政环境复杂”,等同于暗示:降息并非经济衰退救助,而是“在看不清路时减速”。

2.2 内部分裂与预期管理

FOMC 内部明显分歧:
• 鹰派主张暂停降息,避免通胀再度抬头;
• 鸽派认为劳动力市场转弱、信用收缩,应加快宽松;
• 中间派支持“谨慎降息+保留灵活性”,最终占上风。

这种分裂保证了市场波动性:每次会议都可能引发收益率与美元重新定价。

2.3 政策逻辑:既不能救财政,又必须兜底

在高赤字与高利率共存的环境下,美联储陷入悖论:
• 若进一步降息,被解读为替财政部降低融资成本;
• 若维持紧缩,可能诱发信用收缩与债市流动性风险。

“25 bp + 停缩表”因此成为折中方案:名义独立、实质协调。短端利率下行幅度有限,长端因供应缓和而小幅回落。10 年期收益率从 4.6 % 降至 4.3 %,但缺乏持续动能。



三、贸易战:从外交工具到经济内耗


3.1 新一轮关税的溢出效应

2025 年夏,美国扩大对中国新能源车、储能、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的关税范围,平均税率提升 20 – 25 %。国会声称此举将“保护本土制造业”,但多项独立研究表明,结果恰恰相反:
• BIS 数据显示,美国关税收入至 2025 年 7 月增长四倍,而制造业利润率自 2024 年底已回落 2.5 个百分点;
• NBER 研究指出,若关税维持至 2028 年,美国实际收入将下降 1 %,半数州份的损失超过 3 %。

3.2 供应链重构的真实代价
1. 美国本土制造业:
• 电动车与电池企业被迫调整供应商,材料成本上升 10–15 %;
• 新项目延迟投产,资本支出冻结,投资回报期拉长。
2. 墨西哥与加拿大:
• 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产业链因“原产地规则”重新核算;
• 墨西哥汽车零部件需增加 30 % 本地含量才能免税。
3. 东南亚供应商:
• 为取得“非中来源”证明,需增加第三方检测与物流环节,库存周期延长 20 天。

这些细节说明,贸易壁垒并非“转移生产”,而是增加系统性摩擦。

3.3 成本传导与物价粘性

关税提升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–5 %,但在高利率压制需求的情况下,企业短期内选择压缩利润以维持销量。
随着时间推移,利润率枯竭迫使厂商提价,这形成“二次通胀”。因此,美联储面临“成本通胀+需求放缓”的混合体,降息空间反而受限。



四、三重压力的市场映射

4.1 债券市场:短端僵滞、长端喘息
• 短端利率:FRA/OIS 价差显示市场对 12 月再降息的概率从 60 % 降至 35 %。
• 长端利率:停缩表缓解供给压力,10Y–2Y 利差从 – 40 bp 回到 – 20 bp,出现温和牛陡。
• 波动率:MOVE 指数回落至 90 附近,但仍高于历史均值。

交易逻辑:做 2s10s 战术牛陡,设止损在 – 45 bp 以下。

4.2 外汇:美元暂稳,避险属性强化

美元指数 DXY 在 104–107 区间震荡。降息理论上削弱美元,但财政不确定性与全球增长疲弱提供支撑。
欧日未同步宽松,使美元维持强势。建议短线逢低买美元兑商品货币。

4.3 股市与信用:估值重心下移

风险资产在“降息是好消息、财政是坏消息”的混合信号中反复:
• 美股:科技板块受制于贸易与政策不确定性,估值修正;
• 金融板块: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略利好;
• 信用:IG 债券相对稳健,HY 利差重新走阔 40 bp。

4.4 商品:黄金稳、原油偏弱
• 美元强势抑制金价突破 2400 美元,但实际利率下行提供支撑。
• 全球需求走弱拖累油价,WTI 维持 75–80 美元区间。



五、政策前景:财政与货币的“暗默共谋”

财政赤字高企,迫使央行在名义独立下进行“协调式宽松”。
• 财政继续发债以维持政府运转;
• 美联储暂停缩表,释放流动性;
• 资金市场维持脆弱平衡。

这种格局的危险在于,政策滞后与数据扭曲会放大市场波动。
如果11 月数据修复后显示就业依旧强劲,市场可能重新定价加息风险;反之若经济急速放缓,则将触发更激进降息周期。

两条风险线值得关注:
1. 债务可持续性风险——财政利息支出超过国防预算的临界点。
2. 政策信号错配风险——数据滞后导致的过度宽松或过度紧缩。



六、结论与交易策略

6.1 核心结论
1. 财政层面:关门暴露长期赤字与债务依赖;短期内或需通过临时拨款延命,但赤字结构难改。
2. 货币层面:美联储被迫进入“谨慎宽松通道”,以维护流动性与稳定预期。
3. 贸易层面:关税与供应链摩擦推高成本,形成新型成本通胀。
4. 宏观格局:财政、货币、贸易三线错位,经济增长面临“低速–高价–高债”组合。

6.2 策略建议

资产类别 策略方向 逻辑与风险点
Rates 做12月降息概率波动 数据恢复前市场定价易过冲
Curve 2s10s战术牛陡 停缩表缓解长端压力
USD 逢低做多兑商品货币 财政不确定性支撑避险美元
Equities 回撤买入而非追高 政策底支撑但盈利下修
Credit 偏好IG、回避HY 宏观增速放缓下利差重新扩张
Commodities 多黄金、轻能源 实际利率下行+地缘不确定性


七、尾声:美国的“慢性财政症”

此次政府关门不是偶发的政治闹剧,而是美国财政进入高利率时代后的制度性反应。它揭示三个深层事实:
1. 财政依赖债务续命,赤字已结构化;
2. 货币政策失去独立空间,只能以“可选性”维持尊严;
3. 贸易政策被政治化,长期损耗实体竞争力。

2025 年的美国,表面仍是世界金融中心,实质却在进入“温水期”:财政被动扩张、货币被动宽松、产业被动迁移。
市场的机会将来自这些被动之间的错位——曲线斜率、美元周期、信用利差、黄金波动——而非增长本身。

B2D4BC06-B2CC-405C-B218-E5CA48B67BE2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