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论
- 这轮从 2025-10-01 开始、迄今 40+ 天的“史上最长关门”在参院过关后正等待众院表决收尾,临时拨款将把政府开到 2026 年初/一季度末,配套对受影响联邦员工的补发薪资等条款基本确定。
- 财长 Scott Bessent(贝森特) 的公开基调自上任起就反复强调“Strong-Dollar Policy 仍然完好无损”,但他的“强美元”并非“牌价永远更高”,而是“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与政策组合维持资产吸引力”。在这个定义下,他确实在 2025 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美元状态:波动受控、地位未被撼动、政策话语权集中到财政部。
1)美国政府关门现状:财政与数据的双重下行如何冲击美元叙事?
- 美国关门进展:参院 11-10/11-11 通过资助方案,送众院表决;法案为联邦机构提供至 2026 年初的资金,保障回薪并覆盖 SNAP、退伍军人医疗等关键项目。
- 市场副作用:长时间数据缺失导致定价锚点变钝,收益率与美元一度走弱,再被“法案接近落地”与“财政/贸易预期”拉回。
- 宏观含义:关门并未触发美元体系性信任退化,反而把“财政议程与美元指引”的话筒进一步递到财政部手里。参院拍板与众院回会投票的节奏,给了财政部在沟通上的“单一窗口”效果:你要听汇率与美元,就听总统与财长(他自己公开这么说过)。
2)贝森特版“强美元”:不是盯盘价,是“储备货币位阶 + 政策组合”
贝森特多次澄清“强美元政策”不是把美元指数拉到某个绝对水平,而是确保美元继续是全球储备资产的核心选项,汇率由市场决定,必要时只对“过度波动与失序”进行干预表态。
政策层四根梁:
- 供给侧与投资回流:制造业回流、廉价能源、税制优化、去监管,最终使资本回报率与美元资产相对收益维持优势,美元自然偏强。
- 对外经济博弈的“关税+汇率一致性”:关税谈判同时盯“汇率竞争性贬值”,防止贸易对手以货币手段中和关税。必要时提出“互惠指数”评估。
- 对外沟通与联动:与日本等主要伙伴统一口径,“不以竞争性目的操纵汇率,干预仅限失序波动”,美国在口径上占据道德高地。
- 话语权归口:明确“美元政策只有总统与财长发声”。这在关门导致数据真空期尤为重要,因为预期管理直接替代了“月度数据”。
3)为什么说“他拿到了想要的美元状态”
3.1 波动管理成功:不追价,盯的是“失序”
- 财政部口径反复强调:“干预只针对过度波动或失序,且对贬值/升值都对称。”这给市场传递的是“容忍区间”概念,而非“强力盯盘价”。结果是美元虽有阶段性回撤,但并未引发“地位动摇”的连锁叙事。
- 今年 7 月他对“美元走弱削弱全球角色”的担忧予以驳斥,继续把讨论拉回“制度与政策”的强度,而非短期汇率点位。
3.2 对外“口径制衡”奏效:日元与亚洲链条的示范场
- 对日沟通上,一边重申市场决定汇率的框架,一边公开点名希望日本保持政策正常化节奏,避免再次引发“单边超跌”式的美元急升。这是罕见的直白,释放“美国不需要美元再度过热”的信号。
3.3 内政与财政议程:强美元的“制度面”加固
- 美参院通过拨款、众院回会投票的路径,让财政议程可继续推进;而贝森特的核心任务是延长税改条款、稳住赤字融资的边际成本,只要美债供给路径可预期,美元的储备资产供给功能就稳。
- 他在年内多次强调“我们不打算削弱美元”、“强美元来自好的政策组合”,把市场的注意力从“技术盘面”拉回“政策禀赋”。
4)“强美元”的三条执行链:财政-贸易-沟通的联锁机制
A. 财政链:
- 目标:在不激发融资危机的情况下延续税收政策、配合能源与产业回流。
- 机制:维持国债拍卖的可预期性与期限结构管理,避免“供给突刺→收益率暴走→美元被动高波动”的链条。
- 边际约束:外国持仓占比十年显著下滑,美国需要以国内储蓄、机构与货币基金接盘。这要求收益率与美元波动处于“可承载区”。
B. 贸易链:
- 目标:用关税谈判逼出更对称的市场准入,同时堵住对手的“外汇通道”。
- 机制:财政部把“强美元”定义成制度强度,而非盯盘位;对外坚持“不得以竞争目的操纵汇率”,否则关税与制裁工具启动。
C. 沟通链(最被低估):
- 目标:把美元话语权集中,避免市场被“非权威声音”牵走。
- 机制:公开申明只有总统与财长能谈美元,且多平台同步传达“强美元长期策略”,在关门数据缺席期尤为关键。
5)关门期对美元的“意外助攻”
- 数据噪音的消减:长关门导致就业、通胀等关键指标发布延迟,短期交易盘对“超预期数据”的过敏反应被被动钝化,美元与美债的高频波动收敛。
- 政策声音的放大:当数据弱化,叙事权 = 定价权。财政部与白宫的统一口径,更容易锚定“强美元 = 制度组合”的主线。
- 融资与供给的可视化:参院先行通过资助案,市场开始 price in“融资不失序”,美元流动性预期转稳。
6)反方与脆弱点:强美元的代价与风险
- 美元份额的慢性流失:储备份额十年下滑(65%→58%),海外持债占比降至约三分之一——这要求美国用更高的制度红利去对冲份额下滑的“惯性”。
- 关税-通胀再挂钩:若后续关税回合扩大,输入型通胀与增长预期下修的组合,可能迫使财政-货币沟通再次加码,以维持“强美元 = 制度强度”的可信度。
- 对外政策的精细平衡:对 BOJ 的“政策正常化”暗示是一把双刃剑。日本若超预期紧缩,可能触发全球再通缩链条并推升美元;若继续落后通胀曲线,日元加速贬值又会刺激美元单边走强,引发美国进口价格冲击与资产波动。
7)交易框架:如何把“贝森特的美元”映射到盘面
目标不是赌 DXY 点位,而是交易“制度强度带来的波动区间”。
- FX:
- 基线:强美元政策不等于线性走强,更像“高位区间 + 低失序容忍”。可在数据恢复前后观察美元对 G10 的波动卖方策略与事件前后跨式/蝶式。
- JPY 专项:BOJ 的每一步“去非常规”都在财政部视线内。JPY 的尾部风险更偏向单日大幅跳升/干预式弹跳,择机做事件波动。
- UST 美债收益率曲线:
- 供应有序是关键。若众院通过拨款且再融资路径清晰,前端对“再通胀/关税”的敏感度反而高于长端,2s/10s 交易更看供给侧与关税节奏。
- 大宗与原油价格:
- 若“强美元=制度强”压制商品计价,油铜短期上行弹性受抑。但若关税链条重启带来补库与定价转嫁,油品裂解与内需品种可能出现“美元强、价也强”的背离窗口。
8)结尾:强美元的 2025 版底层逻辑
贝森特的“强美元”不是汇率工程,而是制度工程。
在关门这场“大噪音消音器”里,他把市场注意力从“数据点”转向“制度与政策”,再配合对外的汇率口径与对内的财政议程,使美元在“波动收敛 + 地位稳固 + 话语权统一”的三角中运行。参院过关与众院回会投票,意味着美元的定价逻辑依然是“美国制度红利的贴现”,而不是“屏幕上的一个数字”。
参考与延伸阅读
- 2025 关门时间线与法案进度(路透、CBS):
- 贝森特“强美元”口径与采访(彭博、MNI、财政部官网、FT、ABC/CBS):
- 美日汇率与干预框架(Japan Times、彭博、财政部声明):
- 储备份额与海外持债(Chatham House):